混流泵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混流泵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叶檀要打破三个恶性循环房价就不能暴跌

发布时间:2021-01-25 15:50:51 阅读: 来源:混流泵厂家

叶檀:要打破三个恶性循环 房价就不能暴跌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再次对中国潜在的债务风险表示关注,IMF第一副总裁戴维·利普顿表示,如果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包括在内,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估计已增加到GDP的近50%,而2012年这样的比例在10%左右。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再次对中国潜在的债务风险表示关注,IMF第一副总裁戴维·利普顿表示,如果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包括在内,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估计已增加到GDP的近50%,而2012年这样的比例在10%左右。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中国政府债务规模到底有多大的讨论成为国内外的焦点话题。几个月前,巴克莱集团甚至发布报告认为中国政府的总负债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97%,激发了大讨论。这一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中国政府债务占GDP比例激增至50%,一年之内增长40个百分点。地方债的严峻形势再次“激起千层浪”。  那么,中国政府债务规模到底有多大?目前还没有准确的数据。来自审计署资料显示,未来三年我国将有超过35%的地方性债务到期,其中2012年、2013年到期的额度分别约为1.8万亿元和1.2万亿元,合计占2010年底债务余额的28%左右。与此同时,包括惠誉、穆迪等国际评级机构,则以“中国经济转型可能面临波动以及不断积聚的地方债务风险”为理由,先后下调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和展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时指出,中国目前经济增长已变得过于依赖投资的持续扩张,其中主要是房地产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投资。调查发现,80%被调查的城市称会以销售土地来偿付债务,而由于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往往界限模糊,以财政目的进行的融资平台贷款数量以及它对于政府负债的潜在影响很难估计。中期来看,特别是在快速城镇化、相关支付需求上升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将是财政风险的重要来源。  IMF数据比较合理  面对这些庞大的数字和听起来令人紧张的报告,我们关心的是,目前我国地方债形势究竟如何?风险又将如何防范?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财经专栏作家叶檀表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到的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已经占到GDP的50%,这一数据还是比较合理的。  叶檀:到现在为止,由于统计口径不一样,地方债务所占GDP的比例有很大的区别,有的说是20%,有的说是50%。有一些投行认为甚至高达70%到90%之间,这是非常高的比例,预示着债务危机的爆发有可能一触即发。2010年底有一个统计口径,当时审计署认为地方债在11万亿左右,现在这个数据获得了广泛认可,但是当时有两个没有统计进去,就是县级以下的乡村平台,如果统计进去,还会更高。整体而言,这个平台的数据不容乐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跟我国财政部正在推行的地方资产负债表相比,还是比较吻合的。  地方政府承担了固定资产的主要投资者角色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数据的增加速度。这一数据在2012年才是10%,叶檀认为,导致地方债务剧增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承担了固定资产的主要投资者角色。  叶檀:这个增速是非常惊人的,说明,第一地方债增长非常快,第二地方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非常快,第三原来隐藏在水面下的一些隐形负债已经暴露出来。增速过快的原因,第一是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比较快;第二是以前隐藏在水面下的地方负债已经显露出来;第三是我国地方债的统计口径有可能扩大。最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现在承担了固定资产的主要投资者角色,所以大规模深入到市场经济的内部,它成为我们经济生活中的主导,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迹象,说明我们的经济主要由地方政府拉动,而不是由其他市场主体拉动。  地方债务风险非常大  谈到地方债问题大家可能会有一个想法,因为我们有央行,最极端的时候可以印钞。叶檀表示,地方债之所以会遭到国际社会这么多人关注,因为它的风险确实非常大。  叶檀:以前国际社会关注影子银行,现在关注地方债,其实是同一样东西——背后不可预测的债务风险的问题。很多人说可以通过印钞解决债务危机的问题,这个当然可以,但是印钞会引起社会剧烈动荡,这是一种恶性的通货膨胀。而且印钞改变不了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  地方债之所以引起关注,第一是地方债以前比较隐蔽,统计口径不统一,我们最怕的风险并不是公开的透明风险,而是不透明的不可预测的风险,地方债就属于这种。第二是在地方债发生的大规模错配,根据报告显示,80%地方债的偿跟地方房地产有关系的,一旦房地产下行,地方债就会崩盘,所以房地产已经绑定了地方债,绑定了债务危机。第三,如果地方债继续上升,而地方经济不上升,就会出现效率下降的问题,资产价格就没有办法上升,地方政府就没有办法用不值钱的资产偿还这笔贷款,最后还是由所有的纳税人承担。所以从这三方面来说,未来地方债的风险确实非常大。  地方债须统一口径公开透明  叶檀表示,打破这三个恶性循环,首先就要地方债统一口径、公开透明。  叶檀:三个恶性循环是一个封闭的循环,我们必须把封闭的环打破。首先,地方债要统一口径,要公开和透明。现在的地方债不允许地方负债,事实上地方负债又非常多,所以应该透明之后允许某些地方公开试点发债。第二,逐渐减少地方政府作为经济主体深入市场的比例,地方政府欠债应该是地方的固定资产工程,越少越好。第三,通过地方政府未来经济的发展,使得地方资产、固定资产更加值钱,渐偿还债务。  在稳定中逐渐减低地方财政和房地产的依赖性  有一个最大的难题,现在很多地方只有一个产业赚钱,那就是房地产业。在没有人才储备、没有资源和技术优势的情况下,地方怎么能够改变这样的局面值得深思。叶檀表示,目前房地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中之重,首先要维持稳定,在稳定中降低地方财政和房地产的依赖性,实现经济软着陆。  叶檀:房地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中之重,地方债依靠的是房地产,资产升值主要还是房地产。如果是房地产上升,那么地方债务的风险会缓解;如果房地产的资产不值钱,债务危机就会马上崩溃。所以现在很多人认为要把房地产打压下去,我认为首先要维持稳定,然后在维持稳定的过程当中,逐渐让地方政府退出市场项目,让负债逐渐减少,把地方财政跟房地产之间的依赖性降低,到最后实现软着陆。如果现在马上把房地产的资产价格降到低点,我们的经济一定会硬着陆,地方债务的风险也没有办法解决。

IMF再提中国地方债风险 称已占GDP的50%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再次对中国潜在的债务风险表示关注,并称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已经占到GDP的50%,而2012年这样的比例在10%左右。  业内专家认为,债务水平本身并不是一个衡量困境或危机的良好指标,对债务可持续性的判断应当基于一国的经济增长、潜在资产和储蓄率。总体而言,中国的债务风险依然可控。  IMF:有必要对地方财政进行调整  IMF第一副总裁戴维·利普顿29日在北京表示,如果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包括在内,“增扩”概念下的广义政府债务估计已增加到GDP的近50%,相应的“增扩”财政赤字在2012年约为GDP的10%。  无疑,现阶段整体信贷的快速增长和影子银行井喷式发展,再度催生了人们对中国债务问题的担忧。而管理层也已多次强调“要抓紧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加强防范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并将其作为2013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尽管当前地方政府债务攀升迅速,但不少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指出,作为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经济体之一,中国仍有非常稳定的资金支持。  中诚信集团创始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毛振华坦言,从负债规模和适度性上看,目前地方政府负债规模适中,未触及地方政府的负债边界,总体系统性风险不大,偿债能力仍在可控范围内。  事实上,鉴于中国政府拥有规模可观的资产(包括地方政府层面),它们在必要时也可用于偿还债务。来自券商测算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3月,地方国有企业(包括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股权价值共计约13万亿元。假定地方政府平均拥有40%的股权,其股权价值可达5万亿元左右。另外,地方政府还拥有大量的土地储备。由此判断,地方政府的净债务水平可能远小于整体债务水平。  而在利普顿看来,虽然中国债务总体来说还处于可控、可管理的状态,但依然需要采取措施,逐步减少政府赤字的规模、对税务体系也需要重新进行改革、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情况进行重新调整,使得收入和支出实现更大的平衡。  整体债务规模迷局依然待解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大家都熟知中国地方政府平台债务在过去几年不断增长,也了解其在偿还债务方面遇到的困难。可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到底有多大始终是一个未知数。  来自瑞银证券的研究观点指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已成为业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在中国,由于法律上不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因此人们通常难以将政府平台从一般企业部门中区分开来。  就目前来看,地方政府债务主要来自拖欠款项或通过企业实体和融资平台借款。在过去两年里,随着中央政府开始担忧地方债务问题并要求银行限制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信托贷款和城投债等影子银行业务快速发展,这进一步推高了地方债务水平。  瑞银证券特约首席经济学家汪涛此前撰文指出,我们估算2012年底地方政府债务已超过16.5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32%。  而中诚信国际研究咨询部副总经理张英杰则预计,以2010年审计署口径为基础,从城投债余额、代发国债、融资平台贷款及其他项目口径估计,2012年-2013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在13万亿到15万亿元之间。  面对纷繁多样的统计口径和上下浮动巨大的债务数据,部分业内专家担忧地表示,随着影子银行的发展,未来地方政府融资的隐蔽性可能越来越强,届时想要摸清地方债务的真正规模也将变得难上加难。  解决问题应先明确偿债主体  “尽管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并不是风险考量的唯一关键指标,且债务初期存量基数具有递延属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债务没有风险。”张英杰指出,“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影子银行通过信托等方式相互关联和渗透,当前的融资平台模式缺乏清晰的法律构架,地方政府没有成为真正的法律主体,种种因素都将加大融资平台风险。”  毛振华亦称,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不在于存量,而在于地方政府并没有完全遵守债务市场的发行规则,政府对债务的担保不是在法治体系内,一旦问题出现,地方政府的保障得不到清晰的法律结论。  展望未来,张英杰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地解决地方债务风险积聚的难题。首先,鉴于当前的融资平台模式,缺乏清晰的法律架构,则明确法律责任,使地方政府真正成为债务主体仍是当务之急,这样做可以减少中间环节交易成本,从根本上解决风险不对等的问题。  其次,可以通过利率市场化,“将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之手”,金融体系控杠杆、实体经济去产能,平稳进行,则风险不会聚集,也不会叠加上移,系统性风险可控。  最后,仍是通过立法,加强监管和信息披露,推行市政债等阳光融资模式。(新华网)

专家:地方债务仍安全 房地产过度投资或成风险  记者陈兰君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5月29日表示,中国政府债务占GDP比例激增至50%,一年之内增长40个百分点。地方债的严峻形势再次“激起千层浪”。目前我国地方债形势究竟如何?风险又将如何防范?受访专家表示,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不是风险考量的唯一关键指标,在城镇化的有序推进下,我国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地方债务风险不容忽视  IMF第一副总裁大卫·利普顿表示,“增扩”概念下的广义政府债务(包括地方和中央)估计已增加到GDP的近50%,相应的“增扩”财政赤字在2012年约为GDP的10%。中国经济面临很多重大挑战,尤其是社会融资总量规模增长过快、信贷增长过快,部分投资质量存疑,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还款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审计署资料显示,未来三年将有超过35%的地方性债务到期,其中2012年、2013年到期的额度分别约为1.8万亿元和1.2万亿元,合计占2010年底债务余额的28%左右。与此同时,包括惠誉、穆迪等国际评级机构,则以“中国经济转型可能面临波动以及不断积聚的地方债务风险”为由,先后下调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和展望。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不是风险考量的唯一关键指标,识别真实债务数额以及投资项目的可持续性和还债能力十分关键。从目前看,资金需求与债务投向相匹配;财政与债务规模相匹配,财政税收能够支撑债务;信贷规模与融资环境匹配,债务规模总量仍在安全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债务没有风险,他表示,由于地方政府融资能力与债务偿还相互关联,后期若出现资金链断裂,则有可能引发局部性金融风险,加剧地方债务风险。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曹建海也指出,目前地方融资渠道增多,加上一些地方对当地金融机构影响较大,造成地方债很难控制,而且越来越难解决。  房地产过度投资或成风险点  IMF同时指出,中国目前经济增长已变得过于依赖投资的持续扩张,其中主要是房地产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投资。  最新发布的IMF《财政监督报告》调查发现,80%被调查的城市称会以销售土地来偿付债务。而由于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往往界限模糊,以财政目的进行的融资平台贷款数量以及它对于政府负债的潜在影响很难估计。中期来看,特别是在快速城镇化、相关支付需求上升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将是财政风险的重要来源。  对此,有专家指出,地方债的主要风险是与房地产市场高度绑定的。首先,土地出让金、房地产税费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其次,很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以土地作价或为抵押品的,如果房地产市场受挫,将对地方融资平台估值和偿债能力产生很大的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营改增”试点的扩围,虽然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但由于在目前财税体制下有限的融资渠道,有可能会进一步挤压地方财政收入空间,加剧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收入的依赖,进而加重目前地方债形势的问题也引起了业界的担忧。海通证券分析认为,大部分地方融资平台的抵押资产都是土地,这意味着地方政府未来能否如期还债与房地产市场好坏有关,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债务风险将集中爆发。  化解金融风险风险总体可控  去年年末以来,监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新政,旨在限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扩大,避免地方债务风险进一步积累,尤其是影子债务的无序扩张。而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研究部署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时更明确提出,要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措施。这体现出监管层对于防范地方债务风险的决心和态度。  正如新任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所说:“对于地方债务,要分门别类,先采取一些政策,制止住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趋势,再研究什么样的制度,开条正道堵歪门。”  在牛犁看来,当前,我国政府对化解金融风险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监管“框架”———货币政策对信贷投放数量的控制;理财产品背后的非标准债权融资行为的监管;2012年四季度出台463号文以及今年银监会连续出台8号文、71号文,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行为进行规范,都是政府化解金融风险的明显信号。(金融时报)

富力城繁华里装修

华城小区

现代装修

上锦雅筑装修